本篇图文阅读可能占用你10分钟的时间,
但团子保证你一定不会后悔。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5月21日,“1977届校友毕业四十年返校活动”在天津财经大学隆重举行。
作为学校更名为天津财经学院的第一批毕业生,他们被称为第一批天财人。校友们满怀思念地回到阔别已久的校园,重在这片承载着美好回忆的土地上走一走,与恩师旧友共叙当年情谊。
上午九时许,返校的校友们在G座签到后陆续落座。随后在G座报告厅召开校友返校联谊大会。
仪式以向出席活动的老教师们献花开场。
▲一别经年,师恩难忘
李维安校长出席并致辞,代表学校欢迎老校友们重回天财园并且讲述了财大发生的变化。
随后,1977届教师代表和校友代表以及校学生会主席作为学生代表致辞。
已故党委书记、校长杜步瀛的女儿向学校捐款一百万元,设立杜步瀛优秀学生奖学金。
会议的气氛温馨而热烈,校友和学生们带来的精彩表演让大家感受到当年青春年少时的激情澎湃。
▲文艺演出
随后,77届的校友们向母校捐献纪念石,并捐赠77颗白蜡树。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返校的各班校友们还于统计湖畔留下了珍贵合影,在A座餐厅集体用餐,并统一参观校园,感受学校的新变化。漫步校园中,心仿佛躺在昨日流光中,同伴在草地上捧着书本抬首微笑,可亲的老师从教室里缓步走来……一切仿佛昨日般触手可及。
进入会场,大屏幕就循环播放着77届校友们的照片和名字,照片中的他们带着青春的气息,
女孩扎着羊角辫,男生干净利落的寸头,有穿着印着天津财院队服的、有穿着白衬衫的、有三两个好姐妹拍的艺术照片、有大家的校园合影......看着这些照片,团子心里又暖又感动,时隔40年重回天财校园,“学长学姐”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我们听:
条件艰苦,我们在天财园里得到机会
罗金珠
进入会场,团子和校友罗金珠老师谈起了学校的过往,她很期待很开心,首先便说起了财大巨大的变化,从建筑再到人文都有着巨大的改观。回忆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年龄上也有着巨大的差距,但相同的是大家对财大的感激之情。
罗金珠老师说,在每一个阶段,人都应该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面对生活的历练之后思想才会得到升华。正是因为他们经历这个时代的巨大的变化,所以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足。
(会场剪影)
满先生
随后,64岁的满先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老先生告诉我们1977年毕业后,他就一直从事会计这一行业。毕业四十年重回天财园,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了他很大的震撼。“学校在建筑上、绿化上都有很大的改变,过去我们上学那阵儿,学计算机都是手摇的那种,还有算盘。”老先生回忆起那段美好的天财时光,当时的他们非常团结,男女生之间互帮互助,学农期间,女生主动要求帮男生洗衣服,男生也帮女生干活做事。那份友情,亲情,现在谈起,老先生还是非常激动。“那时候也不像现在的年轻人思维那么开阔,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上大学带给我们的改变还是很大的。”
霍秉礼
霍秉礼是当时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77年毕业于天津财经学院商经2班,29岁上大学,32岁毕业,他甚至比当时的一些老师年纪还要大,被同学们亲切的称为“老大哥”。
霍秉礼工作在内蒙古,今天是毕业后第一次回到学校,感觉学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说:“我们上学的时候住的就是小窝棚,啃白菜,虽然学校很照顾但条件依旧很艰苦。现在的天财无论在哪方面都比当时他们上学时的条件好太多了。”
(会场剪影)
76年上大学的时候,赶上唐山大地震,还有多位国家领导人去世,在那样的一个动荡的年代里班集体是一个温暖的存在。当时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在上学时凝聚力特别强,这次40周年校友会,商经2班的同学除了过世的同学,其他40位全部到齐。整个77届390多位校友,今天有300多位都从祖国各地奔赴天财来参加这场阔别多年的校友会。
这份团结和凝聚力,难道不让我们感动吗?
爱情友情,我们在天财园里感受温暖
康学军
康学军,今年65岁,26岁上大学,77年毕业于天津财经学院计统1班,现在是经济师、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北大荒独立董事。
在今天之前曾经回过学校三四次,十几年前第一次回来,就觉得学校变化特别大。谈到他这次回到学校的心情,他连续说了很多个“很激动”,有的同学是毕业40年后第一次见面,在当初那个动荡的年代能同窗三载真的很不容易。对于他来说,财大三年是那个动荡年代的一个安慰,帮助他打下了系统学习经济知识的基础,到了社会结合实践施展所学才有了今天,很感谢母校这个平台。
康学军的爱人也是他的同班同学,那时候大家上大学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上学时接触的又比较多,大学毕业后就结婚了,两人携手一生,如今快走到了金婚的年龄。
关于财大人的印象,他说可能是和我们开设专业有关,多为经济类学科,所以财大人都比较务实,培养了大批管理型人才,他希望我校在以后能更多一些学术性人才,多在学术上钻研一些。经济上,我们得多出大师,才能在学术界有自己的地位。
他希望我们现在的财大人可以开拓思维,多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天财赢得更多的荣誉。
“财大姐妹花”
会场的一角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大家在一起和谐美好的气氛吸引了我们。李春英,周慧敏,吴丽珍三位都是来自商经二班的校友,她们三位感情非常好,我们也亲切的称呼她们为“财大姐妹花”。距离上次回到母校已经过去30多年,吴丽珍清楚的记得那是1990年10月16日:“90年回来的那次,我还在我原来的座位上坐了一会儿。”
这次重回母校她们非常激动和高兴,商经二班更是全员到场,这不仅仅表明他们对过去的怀念、对老同学的想念,也体现了一个班集体40年来的团结,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提及这个,“财大姐妹花”非常的骄傲,还特地向我们介绍了本次校友会他们班集体的筹备组成员。
“原来学校只有一个教学楼,一个礼堂,一个宿舍楼,一个操场,现在一进学校,一眼都看不到边,看到学校变化这么大,我们感到特别特别的高兴。”说着,其中一位摘下眼镜擦了眼泪。她们生活的年代有着特殊性,她们的学习过程、工作经历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屏幕放着当时她们年轻时的照片,她们回顾着当年的风采,感慨自己的老去,依然笑呵呵的跟我们说着她们的过去,她们的青春。“我们希望财大越办越好!”此刻的会场单曲循环着《那些花儿》,1977届的校友们,你们每个人都是财大永不凋谢的花儿!
用心培养,我们在天财园里收获知识
丁军
丁军老师是1977届金融一班的学生。现任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虽然工作地点在天津,工作领域也是教育行业,平时的工作会和母校有一些联系,但这次的校友会还是让丁老师非常激动。丁老师最想对母校说的话就是感谢,当时丁老师留校,母校给他们配备了特别好的老师教他们外语、统计等学科,给他们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加之自身的努力,在全国恢复考取研究生制度后,丁老师就成功考上了南开大学的研究生。她又重新学习了俄文,最后去了前苏联的两个国家留学深造。
“我向来都以我是财经学院毕业的为荣!”母校的校庆丁老师一般都会参加,母校的教学改进她也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近来更是成为了财大新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客座教授。“财大培养了我,我不能给财大丢脸。”丁老师对母校的热爱深深的打动我们。
丁老师希望财大能一直保持求真务的传统,更多的服务于天津社会,在教育国际化上有更大的发展,在京津冀一体化和“一带一路”的建设上发挥经济院校的优势,多多的与社会各界沟通。同时丁老师也希望财大的学子保持求真务实踏实肯干的品质,培养一技之长,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韩传模
韩传模老师是我校77届会计一班的校友,现任我校商学院副院长,是我校会计学科的带头人。自从毕业以后,韩老师就一直留在财大,用他的话来说,自己“是校友也是职工”,对母校的感情自然更加浓厚。风雨四十载,韩老师见证了财大的飞速变化。学校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硬件设施、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学校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由于自己任教多年,韩老师对现今的财大学生也有很大期望,他说,现在的学生条件越来越好,学的知识也比他们当时要丰富的多,但是还要注重文化修养,不做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谈及寄语,韩老师说:“希望母校越办越好,早日成为全国一流的财经大学。”
漆玲
第一眼见到漆玲老师,一头短发显得格外干练,与人交流显得平和而又字字铿锵。再次回到阔别了40年的母校,漆玲老师说:“变化太大了,仅仅是从硬件上来说,财大的建筑规模和布局早已有了一个大学的风范,从软件发展来看,各方面的信息都变得更加丰富。财大的各专业上的发展和培育,对国家和社会都有一定的贡献。”
老师一边解答问题,一边感慨着这次活动的来之不易。这场难能可贵聚会不仅仅是一次见面,更是对青春年华的回忆,对财大生活的总结,也为每一位校友搭建了一个交往的平台。
漆玲老师是一名社会学家,在她看来人是交往的存在,故而在谈及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话题时,她认为人首先是适应社会的,再根据自己的活动去改变社会,但是这种改变要有目标,有底线,有方向,有立场。老师回忆起他们的从前,总觉得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精神,现在的学生更加敏锐,总是走在时代精神的前沿,这是那个时代的人无法相比的。现在的学校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价值观的培育,正确的价值观能让学习更有动力,运用知识更有方向。
感谢恩师,我们在天财园里踏实求学
容悦胜
容悦胜教授自1960年起,便加入天津财经大学的前身河北财经学院,承担会计系教学工作。直至1997年退休,可以说容教授见证了财大的成长与变迁。“当年的河北财经学院啊,只有现在西院的大小,一栋教学楼和一栋办公楼,以及两栋宿舍。专业也仅有四个,你看看现在,从A座到M座,学生还有自己的公寓,有数十个专业遍布各个学科”老教授的语气中充满了对于财大的自豪。而在曾经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容教授的班里也走出了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袁卫,天津市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李德生等出色校友。
经过一代代天财人的不懈努力,也将天财从最初的样子建设成了如今拥有学生一万六千余人,专任教师800余人,占地面积1500余亩的国内知名财经类高校。而容教授也希望财大在未来在我国财经领域能拥有更多的席位,也希望财大的莘莘学子们能努力学习,成才报国。
校友情深,我们在天财园感动相聚
“学姐”们想说......
我们还有幸采访到了一位来自商经二班的一名“学姐”。她说毕业后自己一直留在新疆,没有再回来过天津,这次特地赶过来参加校友活动。重新回到母校,她感到无比的高兴与怀念。是母校教会了她学习的方法,现在她实现了年轻时的愿望,而且班上很多的同学们都事业有成,正是母校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今母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楼变多了,建筑规模扩大了,学生也增加了很多,以至于刚来的时候她都找不到了。“学姐”还说当时班上年龄差别很大,现在自己班最大的有72岁的。看着现在的我们朝气蓬勃,充满青春活力的样子,她由衷的希望我们年青一代的天财人可以学业有成,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实现人生的理想,同时也希望母校可以越办越好。
来自会计班的一位学姐也说,重新回到母校,第一个感受就是倍感亲切。当时班上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同学之间关系也非常好。母校不仅教会了他们会计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交给了他们做人的道理,这些都给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当时他们只有一个教学楼,两排宿舍,西苑的游泳池都是发动学生们自己挖的。她告诉现在的天财人:一定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工作,初入职场后不要过分关注待遇条件,而是要把重心放在经验的积累上。
财大四十年,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位校友都有自己独特的“菜园”记忆。但他们对母校有着同样真挚的祝福,对我们这些后辈们也都有着同样殷切的期盼。希望这些可爱的学长学姐身体健康,事事顺心~
摄影:胡亚男 李庆歆 董怡然
作者:侯允达 杨雅晴 童旭红 陈博 何梦婷 曹晴晴
编辑:武一方
责编:陈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